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邬大光:如何“淡化”专业

2025-02-04 来源:普荣教育

“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理念并非新鲜事物。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高等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便察觉到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专业划分过于狭窄且僵化,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科技与社会经济需求。

因此,他们提出改革专业设置、拓宽专业范围以及淡化专业界限的建议。同时,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也被认识到。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州大学周川教授提出了“淡化专业,强化课程”的观点。尽管这一理论在当时具有前瞻性,但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并未得到实施,逐渐被人遗忘。

如今重新提起“淡化专业,强化课程”,是因为当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这一理念变得尤为迫切。只有当高等教育普及化、科技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淡化专业”才成为可能。

在经济繁荣时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掩盖了专业教育的缺陷;然而,在经济波动时,这些问题便暴露无遗。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选择更加市场化,专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大约自2010年起,我注意到厦门大学本科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开始下降,学校对此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也发现了这一趋势,引发了关于专业教育持续性及其能否满足经济结构变化需求的讨论。

国家逐渐意识到本科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持续下滑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问题,教育部门对专业目录的管理从严格的控制转向了引导,加大了专业调整的力度。在国家逐步放权的情况下,高校应如何应对?

总体而言,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需与国家需求相匹配,包括主动与被动、整体与局部、国家战略与学校自身的适配。

简言之,就是计划与市场的适配。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专业完全适配的情况下,强化课程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那么,什么是强化课程呢?过去,高校的教学改革侧重于“以专业建设为重心”,教学管理和评价也是如此。现在提倡强化课程,意味着教学改革应从“以专业为中心”转变为“以课程为中心”,类似于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实践经验表明,淡化专业必须通过强化课程来实现,只有课程建设完善,专业自然会被弱化。什么样的课程有助于达到淡化专业的目标?国际一流大学的经验显示,加强通识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是关键所在。然而,这正是我国课程改革中的薄弱环节。

由于长期以来的专业教育惯性,目前的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对通识和跨学科课程的理解与实施能力,更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文化支持。

鉴于专业教育与社会产业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愈发困难,我们需要立即行动起来,明确未来的课程建设和组织不应再基于“专业”或单个教师,而应围绕通识和跨学科展开有组织的课程建设。

尤为重要的是,要形成高校内部及高校与产业间的课程更新机制,确保这种机制能够持续运作,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Top